■ 前言
好幾年前,分享了幾張有關自然音景的專輯給一位跳民俗舞蹈的朋友,他一聽到疑似加工出來的蛙鳴鳥叫聲,便直白的向我表示不喜歡機器刻意製造出來的擬聲作品,聽起來不自然。當下自己蠻能體會他的反應,因為我分享的專輯,是將自然音景當作客體,主體是新世紀音樂(New Age music)的編曲,為了補強主題的真實性,專輯製作人特別在部分樂句頭尾處加上自然音景的聲音,試圖帶領著聽眾觸摸生動的季節。原本自自然然的聲音,變成了一種帶有輕挑、娛樂的音效,著實有些刻意。
經過幾年,我再次想起這位朋友的可愛反應。仔細想想,我認為他的反應不純粹只是關心音樂的主客體,他內心渴望的是自然音景應該比照紀實電影的呈現手法,將一個主體的面貌如實的傳遞、再生出來,就像是觀賞Discovery或是國家地理頻道播放有生態的紀錄片,分享一種意義、立場或是狀態。來自法國的田野錄音工作者澎葉生(Yannick Dauby)曾說:
「有聲音,就有生命!」
我反覆聆聽Andrus Kannel 這張專輯好幾回,起初有種漸漸掉落的感覺,或許秋冬來了,遍地的枯葉滿是昨日的絢麗回憶,望著腳下枯乾的容顏,只能寄託秋冬送走他們的尊嚴。然後,我也好奇聲音中出現的鳥兒,還記不記得農舍裡人們歡聚的笑聲?或是有沒有想起自己的父母親曾經在農舍樑上築起小窩,繞過小溪,帶來肥蟲餵飽你?許許多多可能在農舍裡發生的生命鏡頭,從腦海中一張張拋出,這當中還包含了一段悠長的自省,順著返鄉的路上,抵達山裡那座青苔覆蓋的工寮,梅子、生薑和鋤頭,龜殼花曾經夜訪的痕跡,已故親人身上的檳榔碎渣, 還好這些零碎回憶沒有抹去,我還擁有他們。
■ 作者介紹
來自愛沙尼亞的錄音師 — Andrus Kannel ,2001年從塔爾圖藝術學院攝影系畢業後,已投入攝影和攝影教學已有17年載。
■ 專輯介紹
本張專輯是透過田野錄音的方式,記述愛沙尼亞阿蘭裴德亞自然保育區(Alam-Pedja Nature Reserve)內一座廢棄農舍的音景。這是他第二張以阿蘭裴德亞自然保育區為主題的作品。專輯中所描述的廢棄農舍,於1938年興建而成,起先是提供林務人員使用,1956年曾多達15人共同居住,隨後到了2004年最後一名居住者逝世後,超過一甲子有人進駐的農舍就此孤零。
註:作者和專輯介紹節錄自Andrus Kannel個人網站。
■ 線上試聽
■ 參考資料
- Andrus Kannel個人官網,網址:https://andruskannel.planet.ee。
- 李珊瑋。2020年9月14日。《「聽」見生命的詞彙:用聲藝關愛自然人文》。檢自台灣光華雜誌官網,網址:https://www.taiwan-panorama.com/Articles/Details?Guid=dcef874c-2eb4-47b5-8ca2-d30fff4f6ad5&CatId=8。
- 楊志雅。2018年5月29日。《鉤織人類與棲息地的交往關係網絡──澎葉生的聲音採集實驗》,檢自國藝會線上誌,網址:https://mag.ncafroc.org.tw/article_detail.html?id=297ef7226fa3128601700f4cae9f0024。
- 楊欽榮 Noel Yang。2021年10月1日。《從聲音探索到赫茲博物館》,檢自眼底城事,網址:https://eyesonplace.net/2021/10/01/18554/。
- 澎葉生。2015年1月31日。演講題目:《聽得到的風景》,檢自創不同協作MaD Youtube網址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eqYkMB3rOY。
- 蕭任峰,方智芳。2013年5月24日。《自然音景與交通噪音對聆聽者之生心理影響》 ,檢自國立勤益科技大學2013 綠色科技工程與應用研討會網站,網址:http://ir.lib.ncut.edu.tw/bitstream/987654321/4224/2/F15.pdf。